吳明義阿美族語辭典 - 推薦序
李院士 序
阿美語第一部詞典是日治時期日本語言學者小川尚義(1933)所編的袖珍詞典《アミ語集》,收了約六千條日語—阿美語對照的詞彙。他兼用日文片假名和國際音標來記音,相當精確,而且他對於阿美語的語言結構也有研究和瞭解。因此他的語言資料可信度高,也有頗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可惜他的編排方式是根據日文的字母,對我國人來說,查詢很不方便。方敏英(Virginia A. Fey)所編的《阿美語字典》(Amis Dictionary)於1986年出版以來,許多人都曾參考使用,我也常參考。這部詞典的內容跟編排方式大致上都合乎要求,可惜並沒有索引,查閱不便。同時,它所收的語詞並不多,常找不到想要查尋的語根或詞形。曾思奇教授所編的《台灣Amis語常用詞彙與動詞詞根手冊詞典》於2008年出版,其詞彙資料要比前一部詞典豐富得多。很可惜的是,都沒有例句。編者曾對我說明,那是受到經費和篇幅限制,才忍痛刪去所有的例句,令人遺憾。其他阿美語詞典,如法籍神父杜愛民(Antoine Duris)所編輯的Dictionnaire Amitsu-Français(《阿美—法語詞典》)和Dictionnaire Français-Amitsu(《法語—阿美詞典》),只是油印本,流傳並不廣,所收的詞彙也不多,而且以法語來編寫,國人使用起來並不方便。
吳明義先生的《阿美族語辭典》是多年來大家所期盼見到的重要編著,希望更能滿足大眾的需要。阿美族是台灣南島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會使用阿美語的也有幾萬人。但是真正精通阿美語的人數並不太多,能夠編寫像這樣一部大詞典的人更是寥若星辰。我們很高興吳先生願意犧牲奉獻。他「只憑對本族語言文化的愛好與熱忱,埋首於蒐集編纂本詞典」所得到的「十年寒窗的成果」(編者於2011.1.10致本人函),值得大家珍惜。要認真編輯一部大詞典到出版,常須費十年以上的苦工夫,我們由衷感謝吳先生的辛勞。
大約三年前(2010),他的初稿就有一千多頁了,語言資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我曾經大致翻閱過,提出若干修正意見供吳先生作為修訂的參考,主要目的是希望使本詞典更方便讀者參考和使用,而沒有太大的偏差。小川尚義手稿中有不少有關阿美語的資料,包括詞彙和文本;我從日本影印回來借給吳先生參考使用,他也都全部補入詞典了,使其內容更為豐富和完備,令人感到欣慰。除此之外,他還編了英文索引,方便一般人查詢,這又是這部阿美語詞典勝過前人所編寫的另一個優點。
編者的辨音能力應無庸置疑。例如l(閃音)跟r的分別,以及'(咽頭化清塞音)跟^(喉塞音)的分別,編者大都分辨得很清楚。較年輕的阿美族人常不能分辨前者(l和r)的不同,而一般的阿美族人常不注意後者的分別。
我不敢說這部阿美族語詞典已經很完美。事實上,應該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空間。語言是無窮盡的,詞彙永遠蒐集不完整,例句更是永遠補不完。任何人的經驗、知識都是有限的。因此,讀者若發現本詞典漏收什麼,不宜苛責編者,而是要懷著感恩的心情來使用這部得來不易的《阿美族語辭典》。將來如果有人能編出更好的阿美語詞典,我們當然表示歡迎。
李 壬 癸
謹序於中央研究院
2013.9.30
林主委 序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都是祖先上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寶藏,但可惜由於種種同化政策與大環境的影響,使得族語傳承面臨很大的危機。語言復振的推動有很多重要的工作面向,字典的編纂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一本好的辭典不僅記錄本族的文化,也能有助於下一代學習本族語言。占全國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阿美族雖然已有各種版本的辭典,但仍各有不足之處。譬如詞彙量太少、例句不足、排版不夠平易近人。吳明義教授委託南天書局出版的這本阿美族語詞典,大大補足以上的缺憾。這本辭典詞彙量大、例句量多、排版精美,更勝以往的是加上了阿美族概述與阿美族詞彙與語法結構。語法結構的部分就達到一百餘頁的介紹,內容非常詳盡,有助族語學習者將詞彙與語法搭配靈活運用。而華語與英語的索引對非阿美族族人使用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本會希望未來也能委託未有辭典的其他各族耆老、學者編纂像這樣的辭典。
本辭典的淵源是在本人擔任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處長任內有一委託案「原住民族語言之語料與詞彙彙編」阿美族語言篇,這是本詞典的最早的雛形。惟日後,族語推動業務轉向,專注於族語認證工作,使得這個計畫胎死腹中沒有繼續執行。吳明義教授認為族語詞典編纂工作是事不宜遲、刻不容緩的事情。他雖然沒有任何支援,但他毅然決然孤獨地默默獨力完成3萬多語彙的大辭典。97年到98年間,本會又委託臺灣師大辦理詞根2,000字的辭典,但畢竟詞彙量非常有限,因此吳明義教授這本鉅作對阿美族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貢獻。
除了一般的語彙之外,這本辭典的特色有:
- 本辭典收錄的3萬多詞彙為至今阿美族語辭典中最為豐富的一本。除了一般通用詞彙之外,本辭典也特別標註了各地方言的不同用法,例如太巴塱語、馬太鞍語、池上語、東海岸語等等。
- 特別收集祭祀時的祭詞。
- 將阿美族語五個方言中異詞同義以及異義同詞的部分標明出來。
- 外來借詞都指出它的來源,比如說(En-J)日語化英語借詞、(M)是華語借詞、(J)日語借詞等等,這些都一一以代號寫在詞彙的後面,使翻閱語言的人都能一目了然知道該詞彙是從哪裡來的。
- 該辭典約百分之九十的例句都是以秀姑巒阿美的方言為主,其他少部分是根據其他方言的詞彙作為例句。
- 這本書好用之處除了按照阿美族書寫系統字母排列之外,也能從漢語及英語反向查詢,方便現在學生、以及使用英語的人士搜尋。
- 本辭典特別列出阿美族語標點符號(Punctuation)與阿美族語大寫字(Capitalization),這是領先其他族語辭典之處。
讀者可以特別留意本辭典在(83)–(84)頁之處的新創詞與結合詞,豐富了阿美族的詞彙,例如吳明義教授將阿美語 'arirawraw(圓形)的末一音節raw與nanom(水)的首兩音節nano結合起來,形成新詞nanoraw(水星)。許多現代生活用語是阿美族語裡面所沒有的。比如磁磚、方向盤,族人可能就直接用中文來發音,但吳明義教授能以阿美族語的文化脈絡與構詞結構來為新的現代語彙命名,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同時也需要阿美族各方言群的族人共同集思廣益、創造新詞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以豐富我們的語言。
對阿美族族語老師來說,本書詞彙對教師自我充實再進修與教學授課上特別有助益。而豐富的例句、漢語、英語反向搜尋索引、以及各標註詞彙的方言別,更方便各地阿美族學生學習本族語言;對一般阿美族族人來說,這本辭典能有助於各地族人對別地方言的理解,有助於部落間的交流與理解。對阿美族研究學術界來說,本辭典能幫助相關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與語料蒐集;更重要的是,這本辭典以文字化的方式記錄了豐富的阿美族語語彙,更能讓阿美族祖先耆老的文化智慧流傳下來。
吳明義教授長年來在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在研究室中十年磨一劍默默耕耘,使得本辭典不論是在語言學術價值上、滿足教師學生等使用者需求上、幫助語言傳承、復振上都有極大的貢獻,這是一本劃時代的阿美族語辭典著作。綜合以上,我鄭重在此向各位推薦吳明義教授的這本《阿美族語辭典》。
謹序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3.9.26
許副校長 序
建構知識、展現榮耀
吳明義教授這本阿美族語辭典的出版,對阿美族人不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甚至可能增強族人原本就已相當明顯的自我族群認同與榮耀。對其他的原住民族群其實也形成一個知識建構的典範,那就是人類學家普遍堅持的人類各族群的能力(competence)並無太大差別,只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多數人都可以展現相當的成果,也就是表現(performance)不會差異太大。吳教授及許多原住民學者與知識菁英,都為這個觀點提供了直接而堅強的佐證。
關於各種不同版本的阿美語辭典,專研原住民族語言的李壬癸院士已經做了非常具體而扼要的說明,我可以補充的是吳教授在整個編撰過程的概略狀況。吳教授自卸任玉山神學院院長職務後,對於重現或建構自己族群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依然不減其熱情,並有持續補充資料、進行田野研究與寫作出版的構想。當時慈濟大學創校不久,但是創辦慈濟大學的慈濟基金會已經長期而持續的提供弱勢家庭與個人的慈善與醫療援助,甚至為了培養東部醫護人才,特別是原住民青少年的增能,陸續設立慈濟護專與慈濟醫學院,並在1999年及2000年升格為技術學院及慈濟大學。以「慈悲喜捨」為校訓,慈濟大學同樣極為關心原住民族及偏遠地區的發展,李明亮校長在2000年轉任衛生署長之前,就已獲得董事會的支持,在校內編列一筆相當優渥的原住民生物科技人才培育基金,提供原住民知識菁英學雜費及生活費補助,就讀國內外的碩博士班。此外,並考慮成立校級的原住民研究中心,統合校內外跨領域的教師(包含原住民籍教師),並邀請校外原住民耆老參與,以提升慈濟大學在原住民相關議題的研究能量,並可提供偏鄉地區和原住民族發展策略的參考。
雖然慈濟大學後來並沒有正式成立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但是基於對東部偏鄉與原住民族發展的高度關懷,慈濟大學仍然邀請吳明義教授擔任約聘教授,除了開些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的課程外,也有研究室可以進行研究與寫作。基於大學擁有較多的圖書資料可供參考,而且考慮田野研究與資料收集的方便性,吳教授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直至目前,都可以在他的研究室裡提供智慧的結晶。
根據最初的計畫,吳教授預定完成二個工作,其一是阿美語辭典的出版,另一項工作是將光復鄉太巴塱部落耆老的口述資料,轉譯成為中文出版,這是耆老們提供給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斌雄教授的口傳資料,目前年輕的阿美族人,包括學者教授,都不太容易理解,語言學養都極為豐富的吳教授就自動扛起這個重任。我們很高興看到吳教授順利的完成他的第一項目標,也期待他的下一個目標能順利完成。原住民族有極為豐富的知識與智慧,過去因為只靠口傳而沒有無文字,知識與智慧的保留與傳播都受到極大的限制。教會傳進來的羅馬拼音系統解決了部分問題,而中文版則使更廣大的讀者群得以瞭解阿美族的語言與知識。從原住民語言和知識傳播的角度,無論是對阿美族或整體社會,吳明義教授都有極為重要的貢獻。
慈濟大學副校長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許 木 柱
謹序於慈大副校長室
2013.11.20
自 序
近十餘年來,對台灣南島民族語言的現況,常以病入膏肓的病情來形容語言文化的式微與沒落的嚴重性。有的語言有如躺在加護病房的病人,靠著醫護人員的醫術和藥物設法救活。有的正如醫護人員施予CPR(心肺復甦術)使勁地想把病人從鬼門關中拖拉回來。語言消失的嚴重性,竟然圍繞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成為我們切身的問題。語言學家李院士壬癸教授,依據世界的資訊,語出驚人地說:「世界上每兩週有一種語言消失」(李壬癸 2010b:311)。他再以自行修得的學理加以判斷,不諱言地說:「所有台灣南島語言都已面臨消失的危機。現存的三種平埔族語言不出1、20年大概都會消失,九族的高山族語言恐怕也在五十年之內大都會消失。」(Ibid., 312)。除非我們持續地讓我們的後代不斷地使用這個語言,也就是不斷地把這語言傳承下去,否則我們的語言恐怕不久,就會被列入於那兩週內消失的語言之一。
任何物種的消失與滅亡都會令人感傷的,更何況是語言。每一種語言都蘊含著一個族群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全部,而這些文化孕育了一個族群的形像與人格。試想,阿美族的語言一旦消失,阿美族所標榜的豐年祭歌舞以及所有動態和靜態文化豈不成行屍走肉?
幸好,十餘年來臺灣營造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大環境後,原住民的語言文化經五十年來政策性的不公平待遇而逐漸瀕臨死亡之命運,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如今猶如春風大吹,吹活了已瀕臨絕響的原住民語言。藉著這樣的契機,一向關心原住民事務與文化的有識之士,利用個人主持的教育機構或私營企業,開始著手語言復振的工作。這種蓬勃氣象正可形容為百家爭鳴,百花爭艷。在這樣的氛圍中,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於1999年前後,曾實施「原住民族語言之語料與詞彙彙編」的委託計畫。阿美族語言篇由「中華民國阿美族母語研究學會」承辦,由本人擔任召集人兼主編。2000年暮呈報了初期成果後,由於當局的政策轉向,原住民語言與文化之振興與發展政策的著重點有所改變,而專注於族語認證工作。因此該項委託計畫,竟胎死腹中而不了了之。但是本人有鑒於部落耆老逐漸凋零,蒐集語彙有事不宜遲的急迫性,且由於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所驅使,使我在毫無資源的支援下,默默地忍受了「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感,終於完成了這本「阿美族語辭典」 "O PIDAFO'AN TO SOWAL MISANOPANGCAH"。
在蒐集族語詞彙的過程當中,深深地感覺到,似乎出生的年代稍遲些。要是早一點出生,與部落耆老共生的時間長一點,或許可以毫不費功夫地擁有族語的全部,使辭典的編纂工作得心應手,就不會像現在常感懊惱,還有很多族語,未盡如意地蒐羅到本辭典內的憾事。但是我仍然要虔敬地引述柏拉圖感到驕傲的那三句話;他說:「生為男人、生為希臘人、生為與老師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人而感到驕傲」。本人同樣地感謝上帝讓我:「生為男人、生為阿美族人、生於在阿美族傳統文化尚未完全被現代主流文化嚴重破壞的年代而感到驕傲」。藉著生於斯長於斯的自然環境孕育下所擁有的語言,加上年輕時身歷其境地參與部落的各種活動,與活動相伴而生的社會文化語言藉著那種活動,不知不覺地烙印在腦海中成為我的資產,這些資產也就是這本辭典的重要內容。
在詞彙的蒐集與辭典的編纂過程中,因不善於應用編纂辭典的電腦程式,所以不得不完全以「土法鍊鋼」的方式,一詞一詞輸入於電腦的檔案中。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資金的支援,請不起助理來幫忙,所以編纂工作完全靠自己單獨運作,未曾假手於任何人,為此拖延了很長的時間才完成定稿。
為使讀者或運用本辭典者查到詞後能夠一目了然地瞭解詞義及其出處,本辭典的編輯,有若干特別的設計,說明如下:
- 本辭典除熟悉的共同用語外,大部份以秀姑巒阿美族語為本。各詞例句除少數為配合其他亞群特殊方言所限而以該方言的例句加註外,其餘大部份例句都以秀姑巒阿美語為主。至於與其他亞群,尚有「異義同詞」或「異詞同義」者,這種現象,不僅亞群有,甚至由於部落的不同而屢見不鮮。為此在詞尾都標出其詞的代號表示該詞的來源或出處。例如:cahid(F) = 'o'ol(Sn) 雲,F是Fata'an(馬太鞍)的代號,Sn是Siwkulan(秀姑巒阿美)的代號。以此類推,請參閱第(19)頁的縮寫略字(Abbreviations)。
- 阿美族傳統語言的詞彙只限於日常生活語彙以及修飾看得見的動作和實物的語詞。凡是抽象概念,如感情、人格或道德等詞,沒有可直接用來對譯的相等語彙。所以為要豐富實用語彙,假借外來語來充實,是必然的趨勢。為使讀者正確掌握每一借詞的來源,同樣的在詞尾標出代號以資辨識。請參閱第(19)頁的縮寫略字。
- 本辭典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融入了各方言的祭詞。顧名思義祭詞是「祭司或靈媒者—巫師」和其神明溝通的語言。其中含有很深的隱喻在內,其價值如同漢文的文言文。將來族人要寫作,那些詞的展延性(malleability)必能豐富並增廣阿美族語在表達上的空間與多樣性。至於各方言的祭詞,同樣的在詞尾標出代號以資辨識。請參閱第(19)頁的縮寫略字。
本辭典的完成要感謝的對象很多。首先要感謝的是,先驅語言學家以及憑藉個人的興趣從事蒐集阿美族或其他台灣南島民族語彙的先進們。他們的偉業與成果(均羅列在參考書目中)都成為我參考或仿照的對象。
在此特別感謝慈濟大學。因為前世紀末,本人剛從本身的職場正式屆齡退休後,經該校人文社會學院許院長木柱博士(現今已晉升為副校長)的推薦,蒙得該校首任校長—李明亮博士的延納為當時的人類學研究所約聘教授,讓我有充分的空間揮灑在原住民文化和阿美族語辭典的編纂上。人文社會學院撥給本人的研究室就是完成這本辭典的重要埸所。這本辭典與其說是本人對阿美族的貢獻,不如說是慈濟大學通過本人帶給阿美族這個族群的恩物。因為我在這所大學的時間與空間中完成了這項任務,所以本族對這所大學應致衷心的感恩。
在這裡必須要大書特書的是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的語言學家李壬癸院士。本辭典的排序、附上英文索引(Index)的建議以及一些論述的修訂都蒙受李院士的指導與斧正才能見世。不過由於本人非語言學家,只憑著對本族語言文化的關心與熱愛,所完成的這本辭典編纂成果,由於能力有所不逮,未盡如李院士期待之處可能很多。責任由本人完全負責,希望不會損及到李院士的聲譽才好。尤其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李教授於今(2013)年3月底趁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南島語言研究會」之際,還親手影印小川尚義教授所有未付梓的遺稿寄給我。我不僅從中精選千餘詞來補充這本辭典內容,同時還增強了我對各亞群,甚至更正確地標出一些部落特殊的方言,因為小川教授留下了他在不同部落調查蒐集的語彙。這些遺稿也使我燃起有生之年,想為小川教授整理、復原其拼音為現代阿美族書寫系統,加上華文翻譯,統合編輯出版為「小川尚義教授阿美族語料彙編」的願望。本人的日語和阿美族語能力尚可充分發揮在這個任務上。否則這些原稿廢棄在那裡不加以利用,真的會辜負小川教授的血汗和辛勞。除此外,還蒙李院士賜序,使本辭典增光不少,在此由衷感謝。
另一位在這裡不能不記一筆的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的曾思奇教授。1985年2月,何汝芬、曾思奇、田中山、林登仙等聯名出版「高山族語言簡志(阿眉斯語)」有如「語法簡要」的書。1986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李壬癸教授即影印乙份送給我。1992年訪問該大學時,有幸又收到曾教授親筆簽名的「台灣阿眉斯語語法」。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加緊猛讀以求深解。這本書的確敲開了我這位語言學門外漢對本族語語法的了解。加上之前本地先進黃天來先生的「台灣阿美語的語法」以及吳靜蘭教授於1999年編輯的「阿美族參考語法」,讓我在解開這門領域之疑惑上都產生了互補的作用。在「緒論」中有關詞類方面的陳述,曾教授這本「阿眉斯語法」描摹之處很多。本人只在缺乏秀姑巒阿美語詞之處添補或加列秀姑巒阿美語方言例句以求完整。在這由衷表示謝意。
在編纂過程中,早期為這本辭典義務幫忙校正華文的有慈濟大學的研究生—王智珉小姐(2005畢)和劉柯薇小姐(2009畢)。緒論語法部份之華文校對是偏勞了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的林志洋(Langod)先生。華文索引部份是由族語教師—朱珍靜(Dakoc)老師義務幫忙。他們的辛勞與熱忱在此一併致謝。
李院士壬癸博士說:「一種『健康的語言』必須持續地要有新的使用人,也就是不斷地有下一代的人傳承下去,否則它的命運就注定死亡。」(Ibid., 312),但願這本拙作之付梓出版能夠促進阿美族語成為「健康的語言」的基礎,不斷地讓族人使用這個語言,不斷地傳承給世世代代的阿美族後裔。讓祖先遺留下來的智慧財產和族群血脈源遠流長。
最後再次向李院士壬癸博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林主委江義先生以及慈濟大學許副校長木柱博士,為這本拙作慨允賜序,使這本辭典披上錦衣,與廣大的讀者見面。為此請容我獻上由衷的謝意。
這本辭典詞多句繁,雖然校對三次以上,然而因疲憊所引致的視覺跳躍而有漏校筆誤、誤植或缺詞等未臻理想之處,在所難免,還請各方賢達不吝指正。
Namoh Rata(吳明義)
於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研究室
2013.10.25
二 版 序
Pidafo'an to sowal misanoPangcah的出版已滿五年餘了,可惜初版當時因無法正確估算需要的人數,唯恐印多了成為負債,因此不得不限制出版數量在可掌握的範圍內。豈知絕版後,仍有不同階層的需求者以電話或網路詢問有無存貨可買得到?事實上,在初出版的第二年夏就全部售罄了。為了回饙讀者們的需求,趁機將誤植的、漏植的、缺植的,不太流暢的文句,罹患偏癱後,經數年寒暑補全了。同時書名也回歸到本書眞正涵蓋的範圍。原名 "O Pidafo'an to sowal misanoPangcah" 其意有(口說阿美族語辭典)之意。事實上本辭典內容包含祭詞,社會文化及物質與精神文化語言在內,這些語言經查察檢索了解認知即可,不一定掛在嘴邊口說出來,為了涵蓋更廣泛的詞彙,二版的標題改成 "O PIDAFO'AN TO SOWAL NO PANGCAH"。
辭典出版後,雖然我沒有親耳聽到,但是經識人傳達,有人質疑,書名與其用pidafo'an,倒不如乾脆直接用 'ariri(倉庫)比較妥當。是的,從硬體來說,pidafo'an和 'ariri是完全一樣的意思。但是從軟體來說,pidafo'an對阿美族來說,比 'ariri具有更久遠深邃的文化意涵。水稻文化尚在阿美族社會無意間被推廣為主食以前,小米(粟)、旱稻和高粱是我們維繫生命的重要主食。依照宗教學家的指認,在其他宗教尚未傳入阿美族社會之前,阿美族的傳統信仰是屬於「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範疇。在我們的信仰中,認為我們的主食小米(粟)是神明(Kawas)所賜予的。所以從撒種小米開始有關的儀禮(lisin)及禁忌(paysin)相當多,而每年的歲時祭儀及歲時行事更是環繞著小米的種植過程與生命史而推移。直到收割時,其間的祭儀因不在論述範圍之內,請恕略過不談。收割者男女都行。收割方法很簡單,在右腰部掛著繩子,用小刀割取粟穗 "miketos to hafay/lamlo" 一把一把地綑綁(misaceledan)堆在指定地點。用來綑綁的繩子有三種:⑴籐皮,⑵竹皮,⑶sarengad/falidas(孔雀椰子葉—山棕),可任用一種以便與鄰家區別。曬乾之後就搬運入倉內。當然倉庫的大小是阿美族家庭貧富狀況的最好指標。之後最重要的將小米拿出倉(modafo'),雖然沒有什麼禁忌(paysin),但是為慎重其事古代族人甚至從姊妹中用竹卜的方式決定哪一姊妹啟開倉門拿出小米叫 "midafo'" 否則選不對人將遭引致貧鬼"takenawan" 的侵蝕,使小米不知不覺間流失導致這一家因糧食不足而致貧窮。
水稻為主食以後仍然有些家庭因襲古代的習俗,以竹卜決定開倉的負責人,表示儲藏食物的地方視同寶庫。本辭典之取名 "pidafo'an" 是希望本辭典成為阿美族語的寶庫,索尋到生詞的讀者有如獲至寶似的興奮感。
本版辭典封面加印樹頭長嫩芽的燙金圖片以示與第一版區別,同時象徵對族語以及對族人的後代無限的期待。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和解小組顧問,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秘書長Sifo Lakaw(鍾文觀)先生有精闢的釋義,他說:「過去的統治者企圖攔腰砍斷象徵語言文化繁茂的巨樹,卻抹去不了樹幹上依稀可見的年輪,層層堆疊的是祖先深沈而豐富的語言知識,如同這本辭典與土地緊密地相連著,陪伴所有開卷的學習者從嫩芽茁壯,成為開枝散葉的語言實踐者」。以上所言正合本意。乃謹錄於本序中,以說明圖片的意義。
無可否認,本族語言以外來語(借詞)來補足本族語彙的不足,但是每每將外來轉化為本族語言時,受到本族狹隘的音域所限制而產生活潑運用外來借詞的困難,為解決這個難題,本版辭典,本人率先試增加母音兩個子音三個。本族自有文字以來將E的音韻歸於(ㄜ)音以後就缺少了國際音標上的ɛ(ㄝ)音,本人試以ey充填,U回歸於原來的U(ㄨ)音,與O(ㄛ)音在外來借詞上有清楚的區別。本人藉著對日語與英文基本上的了解,本族原本的語韻缺乏柔軟性感覺到所音譯的外來借詞非常生硬,甚至音譯有些產生詼諧的尷尬之處。當然各種族有其發音的特色,也有限制,如講漢語的人,無法發出本族D和R字母的音,吾人對漢語也一樣無法囫圇吞棗地吸收他們的話,但是本人認為至少要有 "approximate solution"(近似地解決)的態度,盡量接近原音的音譯法是解決最好的方式之一。為此本人試以增加EY, U兩個母音以及B, G, Z三個子音。本人的用意一方面給予擁有權責者有取捨的參考範圍,另一方面敦促有關方面快馬加鞭來做決定,以利族語的推展。一味仰賴於上級由上而下的決策不知要等到何時?有效的辦法唯有由下而上,告知使用者的真正需要才有事半功倍的效能。
為顧念本族人口三分之一散居在大都會的事實,並且從事於建築業者不乏其人,而建築業的術語全是台語,因緣際會認識了有土木工程背景的國立科技大學工管所研究生又是北市與新北市若干國小台語教師的黃耀廷先生。本人原本向他討教五十餘詞本人菟集的建築工程術語正確的台灣閩南語發音,結果他回覆了125個詞,本人悉數全輸入於本版辭典中。希望參與建築工程的族人能熟悉這些術語使他們與其他操閩南語的伙伴容易打成一片工作順利。在這些詞後面都注上(BIT)記號,那是英文 "Building Industry Terms"(建築工程術語)的簡稱。我們不僅要學習本族的傳統語言,也要學習生活新環境的語言,以減輕適應上的困難。總之,本版辭典除修訂第一版的不太圓澗之處外並增加本族新發現的詞彙將近一千詞另外又加上建築工程術語125個詞。這就是本版辭典的特色。
最後,期望本辭典的出版,能讓阿美語世代相傳,永遠細水長流,是以為序。
Namoh Rata(吳明義)
在花蓮市宅第
2019.6.1
Neperen padapdap tahada'oc
堅持發揚直到永遠
因緣際會下,由朱珍靜老師引薦與吳明義教授相識過程,亦如吳教授所述:「和Karo Fuya相遇是奇妙的機緣!」,猶如部落耆老交託自己的重要使命,秉持阿美族年齡階層的責任義務使然,幾經思量後毅然的承諾接下重任。團隊夥伴們分工合作,透過網路資訊與數位科技的力量完成這本《阿美族語辭典》,希冀給族人及愛好阿美族語言的先進夥伴們善用推廣。
語言是文化的根,Ano sawaden ko sowal no mita i, o ma'oripay ho kita, o maan to ko masidayay?(當我們失去了語言,我們的生命還剩下什麼?)自己的族語都不會講還算是原住民嗎?空有其表卻沒有語言文化的實質內涵,語文要如何傳承下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臺灣原住民語言的觀察並不樂觀,阿美族語目前已屬於瀕危語言。族人應責無旁貸地省思族群的認同及使命感,希能覺醒「自己的族語自己救」之精神,全力以赴的復振族語。
《阿美族語辭典》是一部大部頭的辭典,詞彙編排依序排列,吳明義教授以淺顯易懂方式詮釋,依字根、詞幹、衍生詞採華文解說,並以例句說明參照,期使能一目瞭然;另有阿美語索引、華文索引、英語索引,以利方便查閱,故《阿美族語辭典》是自學、教學、研究及值得典藏的書籍。吳明義教授畢生傳承推行阿美族語言文化不遺餘力,儼然為臺灣國寶級的阿美族文化資產巨擘,鉅著即將再版之際,有幸參與並撰寫序言,實備感榮幸。語言乃文化傳承重要的媒介,而族語最能文化表現之精髓,冀望族語有如無盡流淌的時間長河,永不止息!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碩士班
民族語言與傳播組
秀姑巒溪阿美族數位文化
Karo Fuya 古輝雄
於花蓮瑞穗
2019.6.16